本站首页 > 正文

红色基因是永远的青春信仰

作者:时间:2016-09-18点击数:

“红军长征路上在哪里过中秋?”“他们会望月思乡吗?”中秋佳节,中国青年报联合北京时间推出的史上最大规模全球华人赏月网络直播走进遵义会议纪念馆,馆内80后、90后的青年讲解员们讲述了鲜为人知的红军故事。

“长征之前,1934年的中秋节,红军正艰难抵抗着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解说员张应中说,这次反“围剿”从1933年的中秋节前夕就开始了,持续了大约一年。

兵力悬殊、战术失当让这次反“围剿”异常艰难: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其中,直接用于进攻中央苏区的兵力达到50万人,而主力红军的规模只有大约10万人,且采用了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的错误战术。

1934年9月23日中秋节,国民党军队突然发起攻击,红九军团和红二十四师以寡敌众,与国民党军队在松毛岭展开了殊死搏杀。几天后,红军主阵地工事大多数被敌人摧毁,坚守阵地的红军指战员伤亡严重。这一战,万余名无名红军战士战死松毛岭,为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赢得宝贵时间。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部队开始长征。

“那种情况下,红军将士们肯定没心思过节,战斗、流血甚至牺牲随时就在眼前。”张应中感慨,很多红军战士风华正茂,他们在迷茫、挫折中仍坚持理想信念,这是最值得自己学习的。

长征开始后,红军经历了湘江战役的惨败,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多人。

1935年1月,著名的遵义会议召开。解说员黄舒缨记得,中学历史课本中对遵义会议伟大历史意义的描述是:“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黄舒缨说,自己对遵义会议的理解就是“转折”——从徘徊在生死之间到走向光明。

“通往胜利的路太艰辛了!一路上不是月饼、团圆,是枪林弹雨和雪山草地。”黄舒缨说。

她讲起一个故事,1935年中秋节前夕,正是红军过草地的时候,缺衣少食,行军异常艰难,红军领导人杀了自己的马匹给战士们充饥。

“大家平时吃野菜为生,但一些野菜是毒野菜,要辨别能不能吃只能靠尝。有一次,一个小战士路过一片水塘,兴奋地喊‘萝卜!萝卜!’,一位名叫张思德的战士过来一看,果然有一片形状跟萝卜叶子差不多的叶子。”黄舒缨说,小战士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赶上去一把夺过来嚼了起来,想先尝尝这种野菜是不是安全,“没想到那是一种毒野菜,张思德马上就肚子痛,呕吐,还晕厥了。”

粮食短缺的情况也记录在红军战士的日记中。1935年9月12日中秋节,时任红一军团直属队总支书记的萧锋在日记中写道:晨出发,经巴拉奠、岸哇、纳高到阿夏乡宿营,行程八十里。这一带青稞麦长得较好,筹粮比较方便些。三军团还在我们后面,要发扬友爱互助精神,筹的粮食,除一部分自己吃外,其余留给三军团用。

红九军团供给部部长赵的日记中这样记录1935年的中秋节:今天是中秋节,晚上月色皎洁,但部队驻扎在藏族地区吃饭都困难,更无赏月之谈,似乎大家都已忘了这个传统节日。

“在那样的环境里,饥肠辘辘看着月亮是什么心情?我们现在幸福太多了。”黄舒缨说。

1936年9月30日中秋节,红一军团已经抵达陕北,之后红二、四方面军分别抵达甘肃会宁地区,10月22日,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取得了胜利。

讲解员刘静介绍说,这些长征故事并不是标准解说词上的内容,但自己和同事们都会抽时间专门收集整理,每每向参观者讲起这些故事,自己能感觉到红色的血脉在身体中流淌,“这是内化在心里的故事,深深打动激励着我,完全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

“不功利”“为了信仰”“不忘初心”,张应中感觉,自己学到的长征精神,就是在任何环境里都脚踏实地,而不是总想着一劳永逸。

遵义会议纪念馆宣教部主任杨利说,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用直播的方式回忆红军的光荣革命历程特别有意义,“只要用情感悟、用心传承,红色基因就是年轻人身上永远的青春信仰。”

————转自《中国青年报》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5号   公共基础学院:0451-86688378

Copyright © 2019 By Dbe.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