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要培养出满足行业、企业一线需要的具有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关键在于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下行业实践做回“学生”,既是一种从理念、技能、行业管理等方面全面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也是职业院校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学习报告会”在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举行,一批深入行业一线学习实践归来的专任教师代表以鲜活的事例交流“去行业实践做学生”的体会。
药学系学科带头人周淑琴和9名专任教师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兵分几路,前往制药厂、药店、医院药剂科等行企业“取经”两个月。他们有的为编写教材找到了行企业专家共同“参谋”;有的将原有的专业知识与医院药房的实际工作一一对应起来,增加了知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有的更加认识到职业道德在药学行业中的重要性,并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
在仁济、新华、曙光、国妇婴等医院进行临床护理实践的护理系专任教师们也收获颇丰。汪庆玲老师说,通过行业实践,大家进一步完善了糖尿病专科护理、家庭化产房护理等方面课程的教学内容,收集到不少生动的情景案例和图像资料,丰富了教学素材,同时会将临床上优质护理服务的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护理人员关爱病人、服务病人的工作职责,为以后与临床“零对接”奠定基础。
“免疫检测技术、生物标本样本库、分子诊断技术……”检验系杨丽君老师如数家珍地将自己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行业实践中学习到的新技术作了分享交流。她表示将结合临床免疫学检验发展的新趋势与现有免疫学检验的教学内涵建设,建设符合临床需要的免疫学检验课程,工学结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在新华医院眼屈光中心行业实践的视光系教师邱晨从门诊、验光室、视功能检查室到隐形眼镜验配室,通过每个诊室的轮转,全面地了解了临床诊治技术,掌握了相关仪器的使用,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为今后的教学储备了不少来自临床的新鲜“养料”。
此外,还有一批教师在学校的支持下走出上海,深入到香港中文大学眼科医院进行了研习培训。他们在学校特聘的东方学者——香港中文大学眼科医院分子生物学彭智培教授的带领下,合作开发研究项目,拓宽了行业践习的领域和视野。
据悉,1998年国家教委制定《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教职【1998】1号),首次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即职教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教学。近年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和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多个文件中也多次强调职业教育要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2006年起,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交大医学院附属卫校依托国家示范校建设契机,启动了教师行业实践工作。至今的五年间,学校逐步建立长效机制、健全管理机制,不断提升教师行业实践质量与成效。根据学校规定,各系部专任教师及实践课指导教师任职三年内需完成6个月的行业、企业一线岗位的实践活动,并做到五个“一”,即掌握一门新技术、新工艺,结交一批行业能工巧匠,修订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设计一个单元情景教学案例,撰写一份行业实践调研报告。为此,学校还成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工程领导小组”,由校党政领导亲自挂帅,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全力以赴推进学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开展,促使毕业生在行业的“欢迎度”再上新台阶。
在2011年4月至10月底的短短7个月时间里,学校有25.6%的专任教师深入行业做“学生”,将相关行业中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最生动的现场案例带回到专业教学中,对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向学校专任教师提出了“邀请”。上海市口腔病防治院李国强副院长在交流会上表示愿意通过院校合作培训专任教师,促进口腔工艺和口腔护理专业教学和临床实践“零距离”,对接行业规范“零错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护理部赵爱萍主任提出了医院专家与学校教师“一对一”指导带教模式,为每一位下医院实践学习的教师“度身定制”实践方案,以进一步提高践习效果。目前,院校双方已初步达成意向,学校将依托仁济医院建立卫生职教师资培训基地。
信息来源:上海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