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5日-29日我有幸参加了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育资源建设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聆听了几位专家和领导的精彩发言,受益匪浅。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精神,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建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环境,加快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升高职高专数学课程资源建设水平,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举办了2011年“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资源建设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这次学习有关专家、教授、相关课题研究人员等介绍高职院校数学教学课改方向以及教学资源建设的理念、方法与成果,探索符合时代需求的新教学模式,并组织考察、调研活动。
听了几天的报告,我本人也对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有了几点明确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数学课程改革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课程教学应树立怎样的质量观?课程教学是否需要利用技术?如何利用?课程教学应树立怎样的改革观?如何理解高职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如何理解高职数学课程的“黑盒”与“白盒”教学?如何对待教材中的“例题、习题、思考题”?
二、高职高专数学课程面临的困难与机遇
高职数学课程学时被进一步消减。高职数学课程的地位被进一步削弱。高职数学教师还远不适应当前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双师队伍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为高职数学课程的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家级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提为数学课程发展供了新的机遇。我们仅仅围绕高等数学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对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现状进行思考:高等数学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如果处理的好的话,应该满足如下两点:后继课程满意;会用数学解决本专业相关的问题。而事实上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现状是:⑴不清楚数学究竟在自己今后工作中有何用处?⑵不清楚数学究竟在自己的专业学习中有哪些用途及其重要性如何。⑶不清楚哪些数学知识训练了自己哪些思维能力。⑷用数学知识作为基础的后继课程教师对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大满意。⑸教师要求严,学生期末考试及格率不理想。有的学校不得不临时规定:高数50分及格,70分优秀,这样仍有20%多的不及格!⑹大多数学生参加工作后根本就没有用过高等数学,所以,认为高等数学没用。
为何一门理论体系完善、内容丰富、高度抽象、应用广泛,又有一大批优秀教师兢兢业业从事教学的高等数学课程,会出现上述现象。毋庸置疑,数学课程的课程性质、教学目的、教学方法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深思一下,主要矛盾是什么?问题出在那儿?从《高等数学教学基本要求》、《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和《高等数学教材》中可以看出:⑴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概念、定义、性质、定理等知识点以及帮助消化理解这些知识点的例题和习题。⑵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方式主要是课堂讲授。⑶ 高等数学课程考核内容主要是检查对知识点的掌握。⑷ 高等数学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闭卷。⑸ 轻视高等数学内容的应用。即使有些应用例题,也偏难,缺乏精心设计,不大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与我们进行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时,过多的强调高等数学作为“基础课程”的一面,而忽视作为“工具课”的一面的指导思想有密切关系。作为基础课就必然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首先考虑为后继课程准备足够的数学知识,过分重视数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略数学作为训练思维的工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性之特点。这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悖。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学校,把数学课程定义为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确实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把数学课程定义为“基础课”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数学“工具性”的内涵,这恰恰是制约数学课程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发挥更大作用的瓶颈。
三、数学课程改革的趋势
高职高专数学课程改革趋势:适当开设数学建模课程;开设数学实验;淡化理论、强化应用,把数学软件引入到高等数学教学之中;为学生准备充足易学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定位
1、课程目的与性质
高等数学课程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和工具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基础性)、解决实际问题(工具性)、发展理性思维能力(思维训练)、提高自学科学技术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方法以及必要的数学训练。
2、高职数学课程增加“工具课”属性的好处
提高教师研究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教师认真探索高等数学课程之“工具性”内涵。提高学生对数学工具的具体内容和具体应用的关注,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五、高等数学课程“工具性”内涵
1、把高等数学课程看成 “工具课”需要首先解决的5方面的问题:
①认真研究高等数学课程作为 “工具课”的内涵。可以用高等数学解决何种水平、哪些方面的实际问题,即高等数学课程究竟作为干什么的“工具”?②整合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在“用”字上下工夫, 使学生切实感到所学数学知识在哪儿用,怎么用, 使之变被动的学习为自觉 主动地学习。③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④研究高等数学课程的质量观,使教学难度适合学生心智发展水平。⑤研究考核方式,使高等数学课程适应作为“工具课”的教学特点。
2、高等数学课程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工具课”之内涵。
⑴数学作为思维体操,应是训练思维的工具。⑵数学作为人类理性思维的最高级成果,是消化吸收工程原理、工程概念、工程方法的工具,在这个意义上也是学习后继课程的工具。⑶数学作为关于“数形”的科学,是处理实验数据的工具。⑷建立数学模型的工具。⑸求解数学模型的工具。
六、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共识
1.高职数学课程需要培养的能力
一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结合教学内容落到实处);二是培养用数学思想、概念、方法消化吸收工程概念和工程原理的能力(重视概念);三是培养利用计算机和相应软件包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四是培养求解数学模型的能力(重视应用计算机与软件包);五是培养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重视数学建模)。
2.高职数学课程教学应注意应用如下教学方法
用“案例教学法”引入数学概念;用“问题驱动法”展开教学内容;用“讨论法”展开习题课的教学;用“对比法”引入新的数学概念与运算;适时地利用直观性教学原则处理抽象的数学概念;注意落实因材施教原则,采用分层次教学等手段,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
3.高职数学课程教学应注意应用如下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采用当面辅导与网上答疑等方式进行课下教学;采用数学竞赛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七、建立与应用型人才相适应的数学课程体系
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工具课”的属性重组数学课程的内容;按数学的工具性重组数学教学内容要特别注意“训练思维的工具”之内涵;按数学的工具性重组数学内容要照顾到数学作为学习后继课程的工具;按数学的工具性重组数学内容,可增加一些不受“基础课”排课时间的限制的内容;要认真进行高等数学质量观的研究,改革考试考核方法;要注意贯彻课程综合的基本理念。⑴课程综合是数学应用的思想的延续和发展;⑵在数学课程中设置供学生综合学习用的专题;⑶数学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体现能力培养。
八、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数学课程教材体系
按启发性教学原则重构符合“工具性”之特点的数学课程之教材体系;主教材易详不易略,要有较强的可读性;要注意合理安排教材的诸要素;辅助教材要成龙配套:(1)辅助教师“教”的教材应有电子教案(要尽可能详细,方便教师删减)和教学指导或教法建议,习题详解、教学课件等。(2)辅助学生“学”的应有训练教程或应用案例分析。(3)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材料应有规范的习题册或试题库。
总之,数学教材建设要设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要把数学课程建设成为训练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园”,而不单单是教师教授数学的讲堂。要重视教法与学法的研究,要把教、学搞好而不是只把课教好。只要我们按照“工具课”的属性,重整数学系列课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数学在培养应用性人才教育中将会显现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在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视高等数学课程的工具性,势必大幅度提高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质量。
九、示范专业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一点尝试
1、数学教学两条线:高等数学理论课程(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必修课程);高等数学实践课程(与必修的高等数学课程配套的数学实践课);2、高等数学实践的目的:用“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联系的应用性课题”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进而训练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实践课的操作方法:(1)开设时间:每两周一次,每次半天(4学时),在学生非正课时间(含双休日),见缝插针。(2)内容选择:结合专业;选择方法。(3)实践课主要教学方法: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课前引导、课上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经过精心准备的“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联系的应用性课题”。(4)实践课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室(方便教师布置任务);网络机房(方便学生查找资料);数学软件(方便学生求解)。4、高等数学实践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 , “自主性学习”,要注意贯彻“做、学、教一体化教学原则”,要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重在模型求解的原则。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创新5、高等数学实践课的成果载体----实践报告。
五天时间里,每一天我的心灵都被深深地震撼着,震撼于相识的和不相识的同行们在同一个时间不约而同地拾级而上,奔赴同一个坐台,静静地听,匆匆地记,深深地思,细细地品……五天的学习,让我想到了很多,关于课改、关于课堂、关于教育、关于成长……